【学习方法】 01- 记忆目标与学习目标
配不上努力的成绩
“男生上了高中之后,就会轻松超过女生 - 真的对吗?”,一个女孩一出生,就会被老师、家长以及街坊邻居告诉“玩具应该是娃娃”、“性格应该安静温顺”。整个社会都期望女生成为文化所定义的“女性”。在家庭教育、社会文化等一系列的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,多数女生逐渐被塑造成更听话、更刻苦的学生。当在家里记忆书本的女生取得好成绩后,就会被家长和老师贴上“乖女孩”“勤奋刻苦”这类符合女生特质的标签,这种性别认可让女生更容易形成“成绩不好就是记得不熟,还不够努力”的认知,陷入无意义学习的困境;而当在外面到处玩的男生偶尔解出一道难题后,会被家长和老师贴上“聪明但不努力”这种符合男生特质的标签,感到优越的男生倾向解出更多的难题来证明自己真的聪明,使他们在不经意间达到了泛化的效果,这才导致了部分男生看似没努力却有好成绩,而部分女生非常努力却仍没进步的现象,每当这种现象发生后,又会强化那些家长的偏见,会让家长觉得“你看,果然是这样吧”,然而一传十,十传百,不断强化这种带有偏见的性别标签。
一、前言
- 在学校、职场,学生需要掌握两种内容:
- 知识:同一类问题的所有情况;(举例:偶数是能够被2整除的整数)
- 信息:相对具体的,只描述一个情况;(举例:中国的国庆节是10月1号)
- 对于知识和信息的目标不一样:
- 信息的目标:重现旧信息 达成这一目标的行为是:记忆 (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)
- 知识的目标:生成新信息 达成这一目标的行为是:学习 (什么是闰年?)
- 泛化:
生成新信息 / 解决从未记忆过的新情况 就叫泛化
二、记忆目标-重现
- 情况有限
- 事先可知 (唐诗三百首)
三、学习目标-泛化
- 情况无限
- 事先未知 (做诗)
【学习方法】 02- 指令学习与归纳学习
你这也叫学习?
一、学习方式
指令学习:通过看教程、参加课程的方式去学习,也就是通过语言,对概率、规律、共性进行描述,从而构建规律的方式(初高中常见的学习方式 - 看书、记笔记 )
归纳学习:通过观察多个实际案例,找到不同案例之间的共性,用共性来推测从未见过的情况该如何处理
总结:如何使用遥控器的?一般都是一个一个按的。
对于较难的知识:归纳学习(做题)为主,指令学习(理解定义)为辅
【学习方法】 03 - 欠拟合和过拟合
一、前言
- 小明:做题要快,不会的题赶快看答案,高三时间有限,尽可能接触更多的题
- 小亮:做题要牢,每道题要烂熟于心,不然白做了
二、拟合
拟合:建构一个可以满足所有旧情况的规律的过程
经验:这些旧情况就叫做经验
分类:
- 欠拟合:所拟合出来的规律,连旧情况都无法满足 (人话:做过的题都不会)
- 过拟合:所拟合出来的规律,可以满足旧情况,但不满足新情况,只是以偏概全的局部规律 (人话:会旧题,不会新题目)
- 解决:
欠拟合的解决:那就需要找规律 (人话:多做题)
过拟合的解决:搜集更多的经验(做更多不同的题)
- 总结:双例对比法
- 第一步:选定知识
- 第二步:指令学习
- 第三步:做练习题(做每道题都要经过完整的思考,思考到自己的那个答案,即使是错的)
- 第四步:归纳比较(比较做过的两个题,同时去理解指令学习的知识)
- 第五步:测试新题(测试自己的理解)
唯一目标:提升泛化能力
【学习方法】 04 - 可泛化性和有效范围
如何使用正确的知识?
一、知识的范围
什么是知识?知识是用来解决同一类问题中所有情况,因此知识具有可泛化性
一些知识付费课程 不等于!= 知识
二、可泛化范围
知识 不等于 永恒不变,是有范围的!
知识的使用条件?
【学习方法】 05 - 有效实例和有效描述
什么材料适合学习?
一、怎么才能有效的学习
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是有效的
①归纳性学习-有效实例 使用归纳性材料学习的前提:用有效的实例作为建构知识的依据
②描述性材料-有效描述 描述性材料能够被用来学习的前提:有效描述,已掌握材料中出现所有的旧概念
二、有效的实例
- 完整实例是什么
作为实例不能只有起因,没有结果
不能只有提问没有回答
- 不完整实例的案例
- 例如:做完练习题时,为了节约时间跳过对比答案的过程 练英语听力时拿完全不知道意思的材料去练习 这让大脑并没有接收到有效的实例
三、有效的描述
- 什么是有效的描述
- 描述性材料能够被用来学习的前提是,已经掌握了材料中描述中所有的旧概念,明白每一个词的指代。
- 我们常犯的错误:
- 直接揣测文字和概念的意思,而不去专门学习,使得自己形成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。
【学习方法】 06 - 材料瓶颈与模型瓶颈
一、材料瓶颈
什么是?
当我们对同一个任务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时,就会遇到很多重复材料,此时不论再怎么背诵和理解这些材料,都无法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泛化能力了。
怎么办?
不要重复旧材料,而是要去搜集新的学习材料。(举例:有的同学用多本不同的教材,去学习同一个知识时,也许会非常深刻。
二、模型瓶颈
什么是?
大脑中存在既有的认识,为了保护自己已建构的认识,所以对新材料新事物进行抗拒。(在心理学上也叫做习惯性防卫,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)
比如:现实中,当某人试图指出他人的认识不足时,也会遭受攻击。
怎么突破模型瓶颈?
用实例性材料解除抗拒,因为大脑对实例性材料是不抵触的。
先不要用描述性材料对规律本身进行校正,而是先至少用一个实例性材料,让大脑意识到自己的认识,对于预测哪些新情况依旧是不足的。
举例:辩论中经常使用这种技巧型,不跟对方争论,而是直接抛出一个新情况,让对方用现有的认识来预测结果在展示给对方,他的预测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,也叫做苏格拉底式提问。
三、总结
【学习方法】 07 - 存储位置和存储过程
一、学习&神经元
学习是构建的可泛化的规律,规律正是由神经细胞所形成的网络来实现的
从细胞的角度来看:学习是让神经细胞间形成合适结构的过程,知识就是存储在这种结构中
二、知识的存储过程(如何让细胞形成正确的结构?)
只能间接达成这一目标,我们没有直接改造神经结构的手段
大脑需要睡眠:大脑有一套自己的规则体系,我们只需要顺应规则,给大脑合适的材料,需要通过有效训练,大脑就能调整出合适的结构,大脑调整结构的时间段就是睡眠时间
大脑需要试错:大脑不能确保每次调整都正确,复杂知识,大脑也会调整出以偏概全的规律,所以很多学习都是一个迭代的过程
三、总结
【学习方法】 08 - 有效训练和精细加工
刺激神经细胞:实际执行并得到结果 (实践是检验唯一的标准)
一、有效训练 (实际执行 + 反馈答案)
实际执行
最好的方式:实际执行并得到结果
①比如:学习口语时实际去说,学习打字时实际去打 ,看三遍老师的演算,不如自己算一遍。②实际执行的重要性
孩子的模仿 > 大人的明白
思考:我们的问题就是以为自己知道了,跳过了模仿执行,但我们只是应用已有的知识,而没有去建构新知识。反馈答案
①实际执行并不是全部,关键是最后的结构和反馈。
自己思考:为什么呢?是为了让形成完整的闭环,让神经元链接搭建完成。
举例子:做完题要对答案,练完听力要对意思②举例:婴儿牙牙学语时,也是有反馈答案的。
只不过这种反馈并不是由自然语言,而是父母的肢体动作,表情变化等
二、指令型材料怎么进行有效训练?
实际执行和反馈答案
指令型材料的学习问题?
指令性材料是对规律的直接描述,指令材料对大脑结构的调整能力不如实例型材料,容易被大脑所遗忘,特别是不能理解材料的意义时。
比如:我们备考时记一个不理解的概念时。怎么学习和防止遗忘指令型学习材料?
①列举新的例子
学习指令型材料需要自己扩充实例
具体怎么用:自己举例并试图回答,最好能用该知识解决周围现象②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
举例:讲知识的特性时,联系到,函数三要素中的定义域和哲学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
三、先把书读厚,再把书读薄
①把书读厚
先把书读厚也叫做精细加工怎么读厚:举例,建立联系
②把书读薄
把书读薄并不是一种行为,而是一种状态,意思是说当自己利用其它材料,充分的理解了知识点后,大脑就可以推测出其他材料,此时书就相当于变薄了。并不是让大家通过删除内容,把书给读薄。
【学习方法】 09 - 新例预测和表述转换
一、为什么要验证?
- 我们的疑问: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不是已经被前人验证过了,为什么要自己还要验证。
- 但高中学的知识验证的实际是前人脑中所建构的知识,而我们的目标是,在自己脑中建构相同的知识,并且通过有效训练,间接地让大脑自动调整神经结构,完成建构。
二、什么是验证?
自己的思考:通俗的说就是去用,带入实际
- 通过验证和反馈,让大脑知道是已经泛化的知识,也不用遗忘了。而这个反馈信号就是通过验证来间接提供给大脑的。
- 比如:刚学某个知识时,怎么学都没印象,可一旦将其应用到现实中后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遗忘。
- 验证最重要的功能是:确保我们建构的知识是正确的
三、如何验证(新例预测-举个例子)+(转换表述-换个说法)
前提:知识是正确的
验证的是泛化能力,怎么泛化,用建构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:
实例性材料的验证方式
新例预测
比如:初高中时,有的是新题目可以做。
应试新题-应试知识-应试答案指令性材料的验证方式
用另一种表述方式表达意识
比如:学习要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为什么以教为学如此重要?
以教促学是两种方法的结合
举个例子+换个说法
- 新例预测-举个例子
- 转换表述-换个说法
- 关键就在于教学过程,既可以验证建构知识的正确性,同时提供了一个反馈信号,让大脑更好的记住,从而巩固了知识的存储。
【学习方法】 10 - 总结
当学习出现问题,可以从下面的流程进行排查:
学习的五个层面的应用:
一、确定泛化目标
- 目标 - 学习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是什么?
当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内容时,首先看这这个内容是什么:需要重现or需要泛化
- 信息-重现的内容-记忆,背下来就可以
- 知识-泛化的内容-建构映射,新情况解决
- 学习误区
- 如果用本应泛化的材料来背诵- 机械记忆×
- 如果用本应重现的材料来泛化- 多此一举×
二、泛化的检验过程
确认了目标是泛化后,检查泛化是否存在误区的过程
在方式上:验证方式是否选择对?
方式上检查是否同时采用了指令学习和归纳学习两种方式。
是否只供画了轮廓,却没有填充?是否盲目填充而导致以偏概全?学习材料
有效实例:在材料上检查是否使用了既有提问又有回答的有效实例
有效指令:是否使用了已掌握相关名词的有效指令
材料瓶颈:遇到瓶颈时,检查是否需要扩充新的材料。
模型瓶颈:以及是否需要克服,既有认识对新材料的抗拒。储存
储存位置:学习后要检查自己是否给大脑留有足够睡眠,让知识能够被大脑所建构。
储存过程:是否因一蹴而就的不合理想法(比如:想自己一次就把东西学会)导致了无形压力。
有效训练:实例材料,检查学习过程中,是否经历了具有完整执行和反馈答案的有效训练过程
精细加工:对指令性材料,是否有扩充新例子,是否与已见过的旧内容建立联系?成果
拟合问题:学习时,要检查所建构的知识是否存在归纳不足或以偏盖全的情况。
有效范围:应用时,要检查是否注意了知识的有效范围,又或者所建构的知识本身就不具有可泛化性。验证
新例预测:最后检查自己是否验证了所见过的知识,给大脑提供反馈信号,以巩固该知识的存储。
表述转换:以及是否可以解决新情况,是否可以转换出同意的其他表述。
三、五个层面的总结
①目标层面,决定了努力的方向和可以获得的成果。
②材料层面,则是达成目标的代价和条件。
③存储层面,就决定了以什么样的方式利用材料在脑中建构知识。
④成果层面,则让我们知道建构的知识有什么特点?建构时会遇到什么障碍?以及使用时又有哪些局限?
⑤验证层面,则用来确保所获得的成果和我们的目标成果是相同的,对大脑的存储做进一步的巩固。